首先,既然是儿童教材,一定是要考虑孩童成长特点的,不能“拔苗助长”。
我们团一直做的特别好的一点就是,年龄段的划分很细致,幼A班是4-5岁,幼B班是5-7岁,少儿一级是7-11岁……学龄前和学龄后的儿童,接触的社会环境本身就不一样了,心理也在发生变化。
第二,从内容上,里面包含了朗诵表演+戏剧游戏+戏剧小品+剧目,是很丰富并且张弛有度的,兼具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,在进行艺术培养的同时,让孩子有机会主动发现自己内心的支点——“原来我能成为这样的人”,这一点非常重要,这种充满满足感的自信是灌输式教育无法给予的。
绝不能不顾孩童成长,将高校的教学内容简化,按照大学表导演的教学模式罩在孩子身上,那是不科学的。你见过十几个孩子因为在10秒钟内绞尽脑汁、最后成功集体创作出一个“作品”而快乐的大笑吗?那是令大人感动的大笑。有一组少儿班的孩子,用芭蕾技巧来诠释被风卷起的绿叶,太美了;静物模仿,地上躺着几根“斑马线”,特别逗。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想出的“好主意”展示给你看。
第三,剧目几乎原创,内容是富有幽默感、趣味性的,一排剧目,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“扑”向舞台。初级班题材都跟孩子的生活相关,一般以“拟人”的动植物为主,有意思,孩子很愿意体验,让生活中见过的事物活起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!中高级班的时候再介入追究深刻人文思想的作品,要考虑不同阶段孩童的理解力,依据其既有的生活经验做课程。